本次收购的最终价格以1.30亿美元作为基础对价,以实际交割日经审计的现金、债务和营运资金相对于估值基准日相应水平的交割账目差值调整确定开户配资平台,最高不超过1.45亿美元。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和其他融资。收购完成后,CJO及其所属GJO公司纳入公司的合并报表范围。
钱学森曾对毛泽东说过,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讲,农作物生长的本质上就是储藏转化太阳能。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哪怕只增加百分之零点一,就能使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多少多少。因此,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还有很大空间。这让毛泽东对“大跃进”期间“浮夸”出来的粮食产量产生了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不相信有“亩产万斤”这样的所谓“火箭”。但另一方面,他又希望通过释放人民群众主人翁精神和干劲,“尽可能”地提高我国粮食产量。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借前往参加北戴河会议之机,顺道到天津新立村参观。天津属于北方,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农业合作化以后,当地干部群众大胆地改良土壤,在这里种起了水稻。毛泽东就是“慕名”前来参观“北方稻田”的。
当听到当地领导同志汇报说,水稻亩产能达到10万斤时,毛泽东摇头撇嘴,表示不相信。他说:“不可能的事。”他指着一位领导同志说:“你没种过地。这不是放卫星,这是放大炮。”
新立村的同志马上“补台”解释说,用电灯为水稻照明,用鼓风机朝水稻里吹风,就能达到亩产10 万斤。毛泽东还是不相信,摇头说:“吹牛,靠不住!我是种过地的。亩产10万斤?堆也堆不起来么!"
有些同志不服气,为了证明亩产10万斤,让小孩子往水稻上站。毛泽东仍然摇头,一语双关地说:“娃娃,不要上去。站得越高,跌得越重哩。”
但是,在一九五八年八月的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却被薄一波“将了一军”。在几位地方上的负责人的极力坚持下,会议决定把当年的钢铁产量指标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但薄一波心里不踏实,认为,如果不来个“全党动员”,恐怕完不成,就向毛泽东建议,把一九五八年钢产量一千零七十万吨的指标写进公报里。据薄一波自己回忆,他的意思是,既然“大家都这样主张,就得大家负责任,写到公报上有‘将军’之意。”当时,毛泽东的主要精力放在“炮击金门”上,并未全程参加会议,对会议的讨论过程也不尽然掌握,乍一见到如此“振奋人心”的目标自然十分高兴,就没有否定薄一波的建议。
温饱,任何时候都是人类的第一需求。要做到“以钢为纲”就必须首先做到农业生产过关,达到“吃不完”的程度。所以,为了完成“1070”钢产量任务,北戴河会议还同时决定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人民公社制度。大家相信,只有通过人民公社将小农生产“升级”为“大生产”,才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
决议做了,也“吹”出去了,可能否达到呢?毛泽东不放心,会议一结束就到各地进行视察。
在郑州,听了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和中央办公厅下放在当地的干部工作团领导的汇报后,毛泽东感到自己渴望了解的一些真实情况仍然没有了解,而大家也似乎不愿意“报忧”,便反复问:“有什么问题没有?不要只说成绩,我想知道有什么问题没有?”
问过七八遍,大家仍然连声说“好”,没有人反映困难和问题。
见问不出什么,毛泽东突然想起中央办公厅正好有一批干部在河南下放,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比较超脱,既了解情况,又没有利益关联,或许能说些实话,便让叶子龙到荥阳把他们请到郑州来召开个座谈会。接到通知后,正在用土高炉大炼钢铁的十几名工作队员,一身煤黑和矿灰,换也没换,洗也没洗就登上了来接他们的专列,赶到了郑州。毛泽东、谭震林、廖鲁言和吴芝圃等领导见状也没有嫌弃,就在专列会客室里同这些来自第一线的工作队员座谈了起来。
哪料想,这十几个下放干部也正被革命激情所驱使着,一个劲地玩命地干,并没有多少人冷静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所以,猛一听毛泽东要他们“提意见”,一时还真不知说什么。
眼看要冷场,毛泽东就盯着“熟人”,中南海摄影组的胡秀云,认真地问:“小胡,你说说,有什么问题没有?"
胡秀云说:“反正我看妇女挺高兴的。原来围着锅台转,现在吃大食堂,解放了。”
毛泽东笑着又问:“你是不是吹牛呢?大锅菜炒出来就是不如小锅菜炒出来香么。”
工作队员们都愣住了。这句话如果换成别的人说,不就是“泼凉水”、“泄气”吗?
毛泽东这么一“抬杠”,让胡秀云受了鼓励,便委婉地冒出一句:“我就是纳闷,怎么晚上亩产还是400斤,到早晨就成1000斤了?有些干部一个比一个能吹。”
许多人脸色都变了,只有毛泽东不动声色,仍是一脸微笑。他扭头望望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又望望谭震林和廖鲁言:“你们到底是放卫星啊还是在放大炮?”
没有谁正面回答这句提问,都有些尴尬。幸亏有人拿来了群众“科学实验”的“新产品”——一盘用白面和玉米面混合起来烤制的面包,请大家品尝,才消除了现尴尬气氛。
……
这一切说明:毛泽东对基层的真实情况其实是有所了解的,否则,他就不会面对众口一词的基层干部对新立村的粮食产量表示“不相信”,也不会说出“大锅菜炒出来就是不如小锅菜炒出来香”的话来。
那么,既然如此,毛泽东又为什么不立即采取措施制止呢?在一九五八年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曾经说过,对于群众的革命热情一定要爱护,要保护。但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热又要冷”,光热不冷会出乱子。或许就是出于这样的心理,毛泽东一方面不愿意给敢想、敢说、敢干的群众“泼冷水”,另一方面又一再告诫干部“要把事情办得扎实一点;要去掉虚报、浮夸,不要争名,而要务实;所提出的指标要能办得到、行得通,要注意留点余地。”
正如毛泽东对待“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一样,一方面,他是反对的,认为这是“唯心主义”,但另一方面,他又说“这个口号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也有两重性。一重性是讲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有道理的。另一重性,如果说想到的事就能做到,甚至马上就能做到,那就不科学了。”